我在一段時間(大概半年到一年左右),總是會遇到一些低潮期,
例如設定的目標已經達到,接下來呢?還沒找到下一個目標就會陷入到徬徨。
進入演藝圈、出專輯、考上北影、當業務薪水三級跳、開公司、成為全職部落客
幾乎所有的目標,我想要我就會努力去做然後達成
接著呢?我就又下入下一個輪迴裡,目標完成了,然後呢?
如果找不到目標(像我現在這樣),要怎麼辦?
我在每個低潮期都會回去看零極限,它真的是我的Bible。
這本書我大概看了二十遍,每次看都有不同屬於我的心得,更誇張的是我已經倒背如流,但我每次回去看都還是會震懾不已。
好像我從來沒看過這本書似的。
書中講到人的所有經驗、記憶,都會轉化為人的潛意識裡的「程式」。
而程式會阻礙人面對開心、當下的快樂。
例如我會容易拿自己跟別人比較
我會依照過去經歷過的事情拿來跟現在發生的事情做比較
都會影響到我活在當下此時此刻的狂喜。
因此作者建議我們,清理,清理,清理。
回到零狀態,初始的狀態。
透過講四句話,我愛你,對不起,請原諒我,謝謝你。
就這麼簡單,當發現自己又因為經驗、程式,阻礙自己達到當下狂喜的時候,
就不斷默念這四句話,直到自己達到平靜。
平靜是最後的解答,愛是最後的解答。
去愛所有的事物,當你愛它。一切就發生了變化
當我清理到心靈是零的狀態,我才有靈感可以出來,去感受靈魂要我們所做的。
你的選擇就是要不要順其自然
根據靈感行動,不受來自心智(程式)的干擾,允許成果以原來的樣子出現。
也是就是覺察、接受,放下。
相信你看到遇到見到遇到的所有事物,都是宇宙大藍圖的一部分。
在我採取行動的同時放下,接受生命帶給我的種種。順其自然
「怎麼自然怎麼來」就是我的座右銘!
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有自己的角色,彈奏屬於自己的樂器,如果我試圖要去做別人的腳色,我就會卡住。
如果我羨慕別人、嫉妒別人、跟別人比較,我就是想要去演別人的角色,但那是他們的角色,不是我的。
如何能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呢?
一樣,不斷地清理,默念那四句話。
重點是不要抗拒你的角色。
如果在清理的時候,靈感告訴你要怎麼做。
你會去做並且會感到很快樂。那麼,你正在做的,就是靈感希望你做的。
書中還有講到,要對自己的生命負百分之百的責任,這件事情很少人做得到。
因為如果你真的全然為自己的人生負百分之百的責任,你就不會抱怨,不會說別人閒話,不會批評。
「所有來到你生命中的事情,你都要全然負責」。
如果你面前的人在跟你抱怨他的事情,那要問自己,「我內在發生了什麼事情,導致這個人以抱怨的形式顯現在我面前?」
所有的所有,都是自己,沒有外在的事物,一切都發生在自己之內。
這會讓所有人都去對自己的人生負責,部比較、不抱怨、不批評。
你評論別人,別人也會批評你。因為這世界是個回力球。
書中有人問到,為什麼我祈禱孫子的病藥好,卻好不了?
作者說,不要祈禱外在的事物,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你之內,為你自己祈禱吧!
你內在發生了什麼事情?導致你孫子以生病的方式顯現在你面前?
為什麼所有事情發生,你都在場?
我覺得書中講到的東西很玄,但我覺得如果這世界上每個人都百分百為自己負責,
百分百認為沒有發生在外的事情,都在我自己之內,我要負責。
這世界會多祥和啊!
你看到或描述的任何事,無論那是什麼,都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,你所說的故事只是妳的意識對事件的詮釋。
這句話也超有智慧的。「受害者心態」的人,或是每個人主觀詮釋每件事,都帶有主觀色彩,沒有全然的客觀這回事。
所以作者聽到每個來跟他諮商的人,最後會說,渴不渴,要不要喝杯水。
對方會覺得好感動,好驚訝。因為作者是真心關心他,是真真切切地關心他本身,而不是話中的各種抱怨的內容。
你見到的每個人,都是一面鏡子。
所以每個人事物來到你面前都是有原因的。
如果對方在抱怨,反觀自身,是不是在不滿意什麼事情,導致對方以抱怨的形式呈現。
你討厭對方的某個地方,是不是自己也有?不然你不會看到。
回到我自身,我覺得尋尋覓覓各種目標,達到,然後徬徨找目標,再達到。
真的是小我的行為,因為不會得到「真正的快樂」。
到頭來就是不斷追逐。
大我的快樂就是-放下、臣服宇宙帶給我的種種。
然後順其自然,活在當下,看宇宙會帶給我什麼警喜吧。
遇到各種雜念又入侵,又不斷默念我愛你、對不起、請原諒我、謝謝你。
把自己帶回到零的狀態,接受宇宙帶給我的訊息跟靈感,
然後順其自然,是我的就是我的,不是我的求不來。
不要去想要(want),因為想要(want)也是一種缺乏的概念。
而是去感受當下,體驗當下,享受當下。
然後,看看生命會帶給我什麼吧,享受自己現在的狀態,活在自己的角色裡,不忮不求。